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18潮服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常识 >  播客|与大疆Pocket首任产品经理聊聊:智能硬件产品要离手机更远一点|app|智能手机|运动相机 联想产品经理林林:天津当地网络运营商网络故障 ZUI系统后台服务器暂时无法正常工作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播客|与大疆Pocket首任产品经理聊聊:智能硬件产品要离手机更远一点|app|智能手机|运动相机 联想产品经理林林:天津当地网络运营商网络故障 ZUI系统后台服务器暂时无法正常工作

发布时间:2024-09-02 11:49:15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播客|与大疆Pocket首任产品经理聊聊:智能硬件产品要离手机更远一点|app|智能手机|运动相机 联想产品经理林林:天津当地网络运营商网络故障 ZUI系统后台服务器暂时无法正常工作 

播客|与大疆Pocket首任产品经理聊聊:智能硬件产品要离手机更远一点|app|智能手机|运动相机

(扫码收听本期音频)

采访|泓君

图文|Daisy

近年来,增加摄像头和提升成像效果成为了各大智能手机厂商升级迭代的重点,甚至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已经可以跟高端相机媲美。然而,对于摄影爱好者和内容创作者来说,用智能手机来拍摄仍然不是一个最理想的选择。特别是在2023年底大疆发布口袋云台相机Pocket 3之后,它几乎成为了海内外创作者们人手一台的日常必备工具。

那么,有了手机,为什么人们仍然还需要一台专门拍视频的便携相机?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大疆Pocket相机的首位产品经理Matt,和硅谷101的研究员Jeremy Bao一起聊一聊如何从头开始做一款受欢迎的硬件产品。

本期节目嘉宾

Matt曾完整经历了大疆Pocket团队从一个人发展成130人的发展历程。 在最初设计和定义这款产品的时候,Matt就坚持认为,一个便携相机的核心产品价值是要让用户“先拍得到,再拍得好”,所以便携性是Pocket最优先保证的功能点。

从无到有设计和生产一款电子产品并非易事。“会做减法”是打造创新产品的关键。研发一个Pocket这样的产品复杂程度类似于做一个机器人项目,Matt和团队光是在机械云台里解决五十多条线路的整合就花了一年时间,定制化的部件的生产和组装也对供应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同时Matt还分享了许多他对AI技术加持下的智能硬件的看法。比如相比于AI Pin和Rabbit 1,Rayban Meta智能眼镜可能是更合适的形态。Matt认为,智能硬件产品要离手机这样的六边形战士更远一些,保持一个设备能独立运行的主权,才不会被轻易替代。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直接收听或关注《硅谷101视频号》中音频栏目收听本期播客。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更推荐大家使用音频客户端来收听,《硅谷101》已覆盖各大主流音频平台(渠道见文末),欢迎订阅!

以下是部分访谈精选

01

Pocket是一款什么样的相机产品?

《硅谷101》: 我之前在团队内部提出想要做Pocket话题的想法之后大家都沸腾了,很多都是Pocket的资深用户。比如我们硅谷101的研究员Jeremy。

Jeremy自己有一个摄影工作室,也是Pocket的深度用户。我们先请Jeremy简单介绍一下 Pocket相机到底是什么,以及你为什么会如此喜欢它?

Jeremy:首先Pocket是一个蛮不一样的相机,你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可能不觉得这是一台照相机。它是一个针对视频的产品,不是专注于拍照。它的形态像一个大号的口红,非常便携,可以揣在口袋里。

你可以一只手握持在口红的顶上,它有一个三轴云台,三轴云台上有一个镜头,可以用这个三轴云台拍出很稳定的视频画面。可以说大疆是这个形态的相机的一个创始者,是它把这样的相机带到了世上,后面才有一些公司在跟风模仿。

大疆 OSMO Pocket 3,图片来自官网

《硅谷101》: 从定位的角度,Pocket的主要卖点是画质防抖、收音这些功能,还是性价比?它各方面的表现如何?

Jeremy: 因为我自己用过好多家不同的相机,我认为虽然我们已经到了2024年,但能把这几项都做得特好的厂商并不多。

举个例子,我们工作室的相机都是索尼。为什么选索尼?因为对焦是不能靠额外附加设备去弥补的,比如可以加稳定器、收音可以接话筒,但对焦很难弥补。但是索尼的防抖做得很差,这跟它的感光元件大小有关系。所以用索尼是不敢放开了手持去拍摄的,必须得上稳定器。

我之前还用过一个品牌富士,这个品牌在画面的观感、在直出颜色上有非常长时间的积累,所以很多的小姐姐们都特别喜欢,但是这个品牌的对焦非常有问题,会让你感觉很抓狂。

如果硬要说一个品牌这几各方面做得都还不错的话那可能是佳能。它的对焦是第一梯队的,色彩很好,防抖也在相机厂商里做得最好的之一,收音其实各大家没有特别的区别。

那回到你刚才的问题,大疆在这里边算是一个怎样的存在?这其实也是让我挺惊讶的一点,就是它把视频这几个必备的要素做得都挺好,还挺平衡的。防抖不用说了,大疆可以说是目前这个量级设备当中、甚至比它大的设备当中防抖最好的,可能甚至没有之一。

此外,对于那些没有特别多的技术和经验的用户,也能用它拍出很不错的视频,这是这个产品很有突破的一点,最后就还有它极强的便携性。

《硅谷101》: 那Pockets 3还有什么不足吗?

Jeremy: 这个产品整体还挺成熟的,但要说不足确实也有一些。

首先,我觉得它最大的不足是它只有一个焦段,也就是只能拍摄20毫米、广角或者超广角的视频。那对于我个人来说一直是这样的焦段是比较无聊的,我很多的照片需要不同的焦段,但是对于记录生活的人来说其实也还是一个比较舒服的焦段。

另外一个点,就是它不防水、不抗摔,需要用得很小心,因为它有三轴云台的存在,所以你别想把它当成一台运动相机去使用。

还有一些细节的东西,比如说大疆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美颜,希望用户的颜值呈现更好看。但它可能受到机器算力的限制,美颜必须要通过手机的APP来实现,但是手机的APP感觉传输速度并不是很快,录一个很长的视频要搞半天,所以很多时候我最终就放弃了这个功能,我觉得这点挺可惜的。

02

从概念到爆款:Pocket的进化史

《硅谷101》: 先请Matt给我们介绍一下你在整个大疆参与开发Pocket的产品的经历以及整个的时间线是怎么样的。

Matt:我其实在2016年初步诞生了Pocket的这个想法,但是当时我带宽不够,是在别的项目组。一直到17年上旬我才在组织内把这个项目推动立项、把想法细化下来,列了一些产品初步的立项计划书。

一直到2018年底Pocket的一代正式发布,然后我们收集了很多用户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也有一些迭代,我们对这个产品的定位目标也越来越清晰。所以在2020年底的时候就很快发布了第二代,在这之后我在2021年的早期参与了一些Pocket三代的初步的调研和定义,在这之后离开了大疆,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

《硅谷101》: 最开始在你2017年提出这个产品想法的时候,其实当时在专业相机的市场有佳能、索尼等,而非专业相机的市场大家可能就直接用着手机拍照了。那当时为什么你会想到要去做一个Pocket的这样的产品呢?

Matt: 这要从我个人的一个经历说起。其实我2015年毕业之后加入大疆是从工程师做起的。比较幸运的是我直接进入了当时的OSMO的项目组,OSMO就是之前最早的手持云台项目。

之前大疆有个项目叫Inspire,它的云台是可拆卸式的,所以当时我们尝试做一些技术的延展切换场景,把云台相机这种子轮技术从空中拿到地面来。但是这个项目在发布了之后,由于一些产品定义、技术完善度和产品完成度的问题,导致当时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没有取得它应该有的商业结果。

它当时有很多的设计硬伤,比如说Wifi连接不稳定、发热很严重、续航只有40分钟,变焦的镜头还会在这个过程里出现易热、跑焦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且收声质量也非常差,导致不得不打补丁。所以作为工程师,在这个过程中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刚好在16、17年的时候短视频有一波爆发,我也成了一个相对中度的视频用户,所以说就有了Pocket的想法。

我当时很快的发现,大家参与拍摄本质上还是为了背后那个meaning,就是当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所记录的东西,才是拍摄这个行为所最重要、最珍贵的事情。

所以我在列了几个需求之后发现我们虽然可以在那个老的OSMO基础上去进一步精进它的技术,但是我觉得对于记录这个事情来说,它的价值是比较后置的。也就是说,这一段现在拍摄的视频可能将来在20、30年之后你看到之后会内心感慨万千,所以它首先要被拍得下来,然后才能说拍得好的事情。

当时我坚定地站在先拍下来这一边,因此就要在Pocket上面进一步地抓住和解决的便携性的问题,这样在使用过程中,但凡用户想产生创作欲望的时候它随时都在手边,像一个随时待命的小伙伴,这样的就很难错失精彩瞬间。

因为我对这个产品有了一些全新的思考,一步一步就带入到了产品经理的角色,然后再尝试在这个过程里做工程化的转换,发现好像能诞生出来一个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所以就很兴奋地去推动这个产品立项。因为当时我也是工程师,所以就做了一些手板打样,然后向上反馈去拿组织资源,接着这个项目就正式跑起来了,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事情。

《硅谷101》:当时其实手机已经很便携了,那你在定义这款产品的时候,认为它跟手机拍照的核心区别是什么?

Matt:我想做的是一个手机之外的个人拍摄设备。手机它太聚合了,是一个个人的信息和数据终端,虽然说它也有当时比较领先的影像系统,也能接入互联网有本地的算力,但是因为它太聚合了,导致它在用户场景上面其实切分得不是很细。

图片来自Pexels

手机对用户来说,既要拍摄可能还要留着电量回去打滴滴、还要做支付等等。包括手机这种直板的形式在卧室使用,整个体验也不是特别的舒适,尤其是在长时间拍摄的情况下。所以当时我是想完全脱离手机去定义一个带有主权的、独立的、自主的拍摄设备。大概是这样一个想法。

《硅谷101》:防抖功能是第一代Pocket的一个核心吗?

Matt:当然。首先我要做的是一个相机,所以它肯定在形态上是有Sensor有镜头的。然后我要做的是一个手持拍摄设备,所以再形态上我把它定义成了一个长时间握持最舒适的形态,就是一个手柄的形状,这就是Pocket最基本的要素。

至于三轴的机械云台,是因为我们要独立手机之外去切中一些非常重要的场景,而机械云台所带来的是可动可静,既能运动又能做一些角度的转动,可以做一些手机做不了的移动延时、轨迹延时。然后也可以在物理的空间里面三轴增稳,它所带来的暗光质量提升、画面的流畅度的提升都是手机做不到的。

《硅谷101》:所以其实第一代你就已经开始想做暗光质量的提升了。

Matt:是的,它是机械云台相机所带来的一个天然的优势。其实当时手机在16 年、17年的时候,大部分还是大家理解的日光机,就是在白天光照充足的情况下能拍出成片很好的照片,但受限于感光面积它在夜间的噪点是偏大的。

如果没有当时很好的算法,那么即使是晚上拍摄的照片也是非常不可用的,而这些涂抹算法其实会带来持平解析度的各种下降,画面会变得很糊,而且会产生一些拖影。

Jeremy:对,很多时候视频我是希望它动起来的,但当一旦动的幅度比较大的时候,就会担心这个算法能不能让它动得这么大且不抖。新手拍视频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他抖了,抖得特别严重的时候,看起来是会晕的。

所以当用一个单机去拍的时候,我觉得就会有一点束手束脚。但是有了这个云台,确实就可以让你非常自如地去运镜,可以移动,我觉得能给创作带来非常大的空间,这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欢Pocket的一点。

Matt:是的,Jeremy是非常重度的用户。这里面我再额外补充一个点,其实越轻的设备越容易抖,因为它的灌量这些都比较小一些。比如说如影加一个比较大的相机,它因为比较重反而没那么抖。但是像Pocket的这种100克出头的东西,你很小的一个抖动,在画面里面这个视场的透视关系的变动是非常大的。

《硅谷101》:我相信你在做产品的时候可能会定义它几个核心的功能点,然后把这些功能点优化到最优。你最开始想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什么?然后是怎么攻克的?

Matt:最开始我想解决的主要问题还是要回到拍摄的行为上,也就是让用户最便捷的把他当时产生的创作欲望最简单地记录下来。换句话说,就是给用户或者更入门的用户降低他们的操作门槛,给他们拍摄和出片的勇气,就是这么一个事情。

而防抖在整个这个过程里面,或者是运镜云台带来的一些其他优势,都是水到渠成。云台这个技术方案天然会带来的一些结果,当然在我们工程实现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挑战。

大疆的手机云台产品,图片来自官网

比如说把云台从原来的苹果大小缩到一个乒乓球的大小,里面的每一项控制都需要很精确。这个云台也很轻,控制起来也会变困难一些,它在手里面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脆弱的东西,所以能怎么把工程的可靠性做得更好,这些都是挑战。

Jeremy:我很好奇你们是怎么定义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人群的呢?是主要针对入门用户吗,你们认为他们会拍一些怎样的内容?你刚才也提到在后续的产品迭代当中有发生一些的改变和进化,你们是怎么看待用户需求的?

Matt:回到我们的原点用户来说,其实我们对用户的定义是有摄影能力的入门和专业之分的。Pokect我们一开始是定义为一条入门的民用产品线,你可以理解它确实不需要用户具备那么多的光学以及摄影构图等等的素养,或者说经验没有那么丰富。

所以他需要依赖一些辅助来帮助他产出一段效果还比较好的片,也就是他在拍摄的过程中和拍摄完的后的剪辑上,我们需要预制一些模板化的动作来帮助他迅速把这些素材达到一个可用的水平。

当时在产生Pocket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其实Vlog这些自拍的形式还没有特别流行。所以说我们最开始的时候定位是用户拍摄别人和拍摄自己生活里面有趣的一些东西,一些风景或者一些事件。

你可以从我们选的焦段上面就能看出来,Pocket一代是一个28毫米的镜头,其实是一个不太广的焦段。用户在自拍的时候,在人的臂长范围内,脸或者是身体会占据过大的画幅。我们也是迅速听到了这些反馈和反应,在第二段进行了改进,或者说更换了这个焦段。

《硅谷101》:是的,Pocket的第二代把焦段更新到了20毫米,还增加了一些如那种广角镜头的小配件便于大家自拍,我看到很多用户就都说感觉大疆能读懂他们的心声。包括还有博主说第一代的相机的线是卡在壳上的,但是二代是把线可以直接卡在相机上,这样用户就可以把手再解放出来,用手拎着相机就可以了。就是这种非常小的细节点,会让大家觉得大疆是懂用户的。

Matt:第一代项目立项的初期Vlog还没有火,所以大家拍短视频拍的多是以一些旅途或者生活分享为主。这个时候其实28毫米、26毫米的这个镜头是可以cover得住的。

但是这个项目有一定的开发周期。回到17年下旬、18年初的时候,Vlog已经逐渐的开始有一些流行的苗头了,这个时候你想更换方案肯定是来不及,而且一直到在它正是发布的时候,Vlog才真正火起来。

所以说Pocket是在一个很奇妙的节点诞生的,前半程是短视频,后半程是Vlog,而它们中间的需求其实差别确实比较大。所以你看虽然在一代的宣传中大疆官方自始至终没有提过自己是一个Vlog神器,但是奈何这个形态实在是太好用、太小巧了,用户非常非常的喜爱,他们会在各种场景中去使用。

图片来自Pexels

而Pocket正是因为踩中了这些点,所以大家天然地认为这个产品即使是一代也会用它去拍Vlog,进而成为了一个民选出来的Vlog神器。

所以说我们也是收到了非常强烈的需求反馈,意识到了Vlog的趋势,所以第二代在技术和需求都有演进情况下,我们做了一个一代的全面加强版。但是基本上二代和一代的体积是一样大的,所以我们在做了众多的改进之后,依然没有丢失Pocket的便携性,这点我觉得是一个让我非常自豪的事情。

到第三代的时候,它已经在一个万事俱备只欠一英寸Sensor的这个阶段了。但一英寸的Sensor没有那么好做,过往你可以看到大疆的产品线,比如在Mavic Pro上其实也有一英寸的版本,但是那个一英寸的Sensor是不带相位对焦的。

对视频拍摄来说对焦非常重要,所以在技术先决条件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我们不能在二代就贸然选择这个方案。但是在三代的时候,技术被攻克,一切都非常的顺理成章。而且三代还有一个当时我lead的一个非常大的改进,就是这个旋转屏幕。

Jeremy:这个太妙了。

Matt:屏幕的大小会完全地决定用户的创作欲望,小的屏幕会限制创作欲望的,而大的屏幕大家这个爽感就会来。但是这里面从可靠性、从内部的堆叠、从技术方案的一些选用各方面,肯定有很大的挑战。

但是很庆幸的是Pocket的团队非常好的、非常完美的完成了这项任务。这是我觉得非常大的一个改进,所以到了三代有了今天重现一代的这个盛况,到处都缺货,然后用户反响也非常好,NPS的推荐值也非常高。

03

“一机难求”的背后

《硅谷101》: 网上有一句话说买产品要买第三代,就是任何产品好像都有这样一个规律。你刚提到Pocket的时间线是2018年推出的第一代,2020年是第二代,2023年推出了Pocket 3。为什么每一代之间它会隔这么长时间呢?需要两到三年的研发周期。

Matt: 是两年,或者是18个月到两年之间。

《硅谷101》: 是因为硬件产品的供应链吗?

Matt: 对,我觉得它是在目前的开发和供应体系下,行业的周期性的结果。因为Pocket本质上可以理解成一个机器人项目,就是它在里面有传感器、有算法、有执行器,还有算力,所以它不是特别简单,它横跨的影像、音频,还有一些AI的功能。

这是一个横跨的软硬件的项目,它既要在本体的记载、嵌入式上面做很多功能的固件,让这个小机器独立可以使用,也要在手机的APP端做很多的事情,所以说这个开发工作量其实是巨大的,而这个开发的周期天然本身就长一些。 而且Pocket是比较稀有的,在市面上独一无二的这种物种,也就是说过往没有很多的经验可以让我们来学习,都是摸着石头去过河。

供应链里面也没有像手机一样这种完善的规模化的组件供我们去使用,我们都需要自己去研发,自己去定制,所以这无形中也会加长周期。所以说对我来说,或者对我这个前从业者来说,18个月到24个月这个周期我认为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时间了,它里面要克服的困难是巨大的。

《硅谷101》: 为什么Pocket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呢?

Matt: 我觉得对任何一个商业公司来说,或者是对Pocket项目组来说,它没有动力、也没有必要去饥饿营销。Pocket因为让个人的视频创作者,这些UGC、PUGC都用得很爽,他们天生自带传播属性,所以就有了一些用户裂变的基础。

所以说Pocket的起量它是既快又急的,它的加速度非常大,大到了让这个供应链很难在短时间内去应付下来,而且抛给它工程技术难度也是偏大的,没有那么容易的产出来,所以说就一直会处在一个相对来说供不应求的一个状态吧。

《硅谷101》: 简单来说,其实每一次的销售都超出了你们之前的预期。

Matt: 是的,每次都超出了预期。然后我们尝试上调预期,发现似乎还能有更大的潜力去可以做。

《硅谷101》: 其实大家去用一款相机还是因为这个相机它的摄影功能或者摄像功能非常好,我们根据用户的评价来反馈的话,Pocket 1的画质其实是不如同价位的旗舰型手机的,但是Pocket 2当时已经跟手机做的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再拿Pocket 3跟手机对比,比如说Jeremy,他个人是认为它是好于手机的。同时我也用了Pocket 3,觉得你们整个的色彩跟光线都调得非常的好,就很好奇是怎么做到的呢?

Matt: 我尝试从没有商业机密和没有一些技术细节的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首先Pocket确实在画质上是从相对落后、到追平、再到超越手机的,这背后最大的还是得益于大疆它的技术研发以及高效的组织能力。

因为其实Pocket在早期的时候不是大疆的一个主力产品线,甚至在更早期,在项目立项初期都没有人听说过、接触这个项目。当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质疑,我那时候每天面对最多的就是一些灵魂拷问,用户已经有手机了,为什么要用Pocket?为什么要买你这个东西?

在这个过程里面,在大疆内部普遍没那么看好的情况下,是很难拿得到很多的资源的,更别说其实大疆的体量规模、研发人员的数量跟手机厂商相比是差着量级的,所以说早期的时候是陷入了一个非常资源不对称的竞争之中。

而在这个过程里大疆又是完全从零开始、白手起家,所以当时在非常有限的资源下,能做到攻破各种技术限制切中用户需求,交付出来一个至少在画质上接近当时主流旗舰手机的状态,我认为已经是相对了不起的一个状况。

而且我们在对一代产品的定义其实非常准确,最大的卖点其实是便携性,就是解决它拍摄再说拍得好。这个事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得做好取舍,一步一步来。那么在二代的时候,它的市场潜力得到了证明之后,相对来说在整个组织里面拿资源会更容易一些。

然后另外大疆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Pocket的冷启动,有很多的影像的积累,虽然说这个时候团队开发人员的规模还是落后于手机这些传统的大厂的规模,但是这里我就不得不再夸一句,大疆的人才密度,这些天才工程师们、天才的程序员们,他们真的非常非常的能打,所以说人才在这里面我觉得也起了很大的关键的作用。

《硅谷101》:怎么招到这波人的?

Matt:这也就是我觉得大疆这个企业非常有魅力的地方。它是我认为研发人员心目中的一个乌托邦,在这里大家不用太担心商业的一些事情。我觉得大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这种愿景驱动的公司。

《硅谷101》:是因为它给了产品经理、工程师非常大的空间,不会过多地从商业目标上做产品导向?

Matt:对,这是一方面。更根源的还要回到公司创始人他本身的一些特质上面。首先创始人就是这样的,他就是一个典型的这种航模爱好者,然后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了自己的梦想、变成了自己的事业。

而他下面招的这些人,包括我们都是在过往的学生时代就非常喜欢机器人,然后打着各种比赛,RoboMaster、RoboCom、RoboCup等,在过程中一路证明自己,并且非常希望去改变世界,非常有梦想、眼里有光的一群人。

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现场,图片来自官网

把这些人招进来之后,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让他们发挥最大的价值,我觉得是这个公司研发的土壤非常具有肥力和养分的一部分。而且它的长线目标非常清晰,就是不做非常平庸的产品,就是做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做独一无二的东西,去做那些别人做不到的东西。

《硅谷101》:能不能用一些具体的例子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舒适的环境?

Matt: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毕业之后以校招生的身份进入大疆,然后参加OSMO这个项目,在这个过程里面是我是没有完成一个学生到一个工程师的转换的。它会用项目给你大量的机会,然后去培养你,去模拟,在这里面你会得到一个快速成长的空间。

大疆对新手有非常高的包容,非常长的容错期,在这个过程里面你不用怕犯错,你要做的事情是成长,是向周围的这些非常聪明、非常有经验的前辈们去请教。快速地提升自己,武装自己。到了你能独当一面、到当打正年的时候,他又会用很多公司内部的福利让你专注在自己想干的事情上。

比如说一些比较花你时间的事情如果你不想干,有一个内部的行政券的制度,每个人每个月有一些定额的一些行政券,你可以让想干这些的同事,然后你给他这个行政券的辛苦费让他去干这个事情,而这个行政券是可以兑换现金的,蛮有意思的,就是有一套内部的小货币系统。

《硅谷101》:这个有意思。

Matt: 对,你想当时我是应届毕业生,其实我的社会经验不是很丰富。它会提供很多公司的公租房、员工宿舍,你以一个非常低廉的价格,甚至包了水电这些直接去入住。在这个过程里面就免去了你跟房东来回拉扯、勾心斗角这些琐事的,让大家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成长和项目的交付上面。

《硅谷101》: 你刚讲到了二代,正准备说三代。

Matt: 就是二代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其实还是保留便携的这个情况下做了很多提升。首先他的这个收音特别的好,无论是这个机载的还是我们给它出了一套无线麦克的系统,都得到了用户广泛的认可。

然后我们选到了合适的焦段、迭代了云台的系数,这个云台零点几秒就能立刻启动,直接进入一个拍摄状态,我们还改进了这个云台的可靠性,它跌落的时候会检测到进行一个自我保护的动作,让机械云台不再那么脆弱。同时我们还在画质上也更新了Sensor,完全追平手机,甚至因为有这些机械、云台等一些天然的优势,在综合的实力上其实是局部反超了当时的旗舰手机。

它从音频到视频到使用体验,再到中间的这个Story模式智能剪辑的部分,它在整个场景上其实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可用度,用户的满意度其实非常高。唯一就是有一些相对专业的用户,他对画质开始有一些更高需求。这个时候其实就是到了我说的万事俱备只欠一英寸的状态,那么第三代在底层技术得到突破了之后,就把它产品化交到用户手里,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硅谷101》:Jeremy你要不要跟大家解释一下一英寸底是什么意思。

Jeremy:我们这里说的一英寸底也好,英寸也好,指的是相机里的感光元件的大小。以前的相机是用胶卷来感光的,现在我们把胶卷换成了一个电子的感光元件,这个感光元件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能够接受多少光。

感光元件越大,接受的光的信息就越多,那就意味着你拍出来的照片或者视频画质越好,尤其是在光线比较不充足的时候,它的画面会更加的纯净,更加没有噪点。

以前大部分手机的感光元件只有1/英寸或者1/英寸,非常的小。现在的很多旗舰手机已经达到了,比如1/英寸,1/英寸,我记得iPhone 15可能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大小。

图片来自

一英寸底,就是相机感光元件对角线对角线的长度是一英寸。是之前很多专业的卡片相机使用的底的大小。现在很多手机也逼近了这个大小,到了这个底的大小之后,画质其实会比那些小底会有比较大的提升。

大疆的Pocket 3就是在这一代上使用了一英寸的底,所以它带来的画质的提升确实是很立竿见影的,但这个大小其实也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大小。再往上还有非常多更大的画幅,比如说专业相机使用的全画幅、APS-C画幅等等,我大概算了一下,一英寸底的大小可能是全画幅专业相机的1/8。

Matt: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对于三代的,比如说画质整个使用的流畅度和整个拍摄的简易程度、便捷程度来说,甚至这个旋转屏幕你把它推开这个交互带来的爽感来说,我都是很满意的,也挺有质感的。

唯一你要说我觉得想要继续改进的地方,这也希望Pocket项目组能继续听到,就是我希望它能再变回一代的大小,回归初心。当然是在保留现在的这些产品性能的基础上,甚至更好挑战物理极限,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硅谷101》:但是它变成一代的大小,会不会它那块屏就又变小。

Matt:我觉得能够解决。你看现在手机不是已经能在一个屏的体积里面能塞得下两倍的面积吗?

Jeremy:您提到这一点我还挺惊讶的。因为三代和一代、二代的大小变化没有特别大,确实大了一些,但你觉得这一点对用户会有实质性的影响吗?

图片来自官网

Matt:如果你有一代、二代的机器,你把它摆在一起,然后这个对比会比较一目了然,三代还是大挺多的。当然因为它整个性能实在太优秀了,这不足以是一个致命的点。

但是现在我们要说的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事情嘛。Pocket它为什么能成功,本质上还是得益于最开始的便携性。始终要记得先拍得到,再拍得好。现在确实拍得好了,我们需要让他再多拍得到一些。当然这是我一些个人看法,现在的项目组或者是用户可能跟我有一些不一样的期待,但是我希望这个初心还是在。

04

Pocket如何“从无到有”

《硅谷101》: 你刚刚还提到了供应链,它有很多的零部件,可能在供应链上它都是从无到有的。这个需求的定义也是从无到有的,那这对一个产品经理来说它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你是怎么去克服你的这些挑战的?

Matt: 这里面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再立项初期其实我还没有完全的完成一个产品经理的转身,我还是一个工程师,站个人和技能更多一点的这个状态,所以当时对需求的把控确实也很谨慎。

而且这里还牵扯到一个信任度的问题,就是周围的人,周围的资源。就是对于你这个毛头小子,为什么要把这么宝贵的资源给你?为什么要让你去做一个已经有了手机还要直面它的这种选择?其实周围的人都会有很多的顾虑。

如何取得他们的信任感,让大家相信你未来能够成功,相信这个产品有前景,是一个还蛮困难的事情。让大家相信你才拿得到资源,有了资源然后你要做定位,然后你也担心像可能之前的产品经理一样做错一些决策,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如果因为自己的一些失误造成了研发资源的浪费,产品的不成功、定义的错位,这里面的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其实自己给的这个压力和挑战也会比较大一些。而当你真正拿到资源想清楚的方向,真刀真枪上去干的时候,又会发现每天真的都是嚼着玻璃,凝视深渊。

刚开始一腔热血冲到这个创新的浪潮里面,后来会迅速的感受到这个事情的难度,然后压迫感很强,扑面而来。我就感受到,原来过往大家没有这么做是有原因的,要么这个事真的是太难了,要么是非常非常的长周期的投入。

《硅谷101》:能举个例子吗?

Matt:很多。比如说把云台做小型化,然后把这些线都藏起来走在里面。Pocket的一代云台,它在早期时候,一个云台有三个电机,光这里面走信号和控制的线只有50多根,每一根是6股,里面还要有屏蔽层、保护层。

图片来自大疆官网

而如何让这么50多根的线在云台这么一个有限的体积里面,从这个云台的轴中间穿过去,这个云台的电机也没有多大,中间的轴孔直径可能都不到2毫米,而且云台又是一直运动的,它在每个角度的弹力都会不一样。

所以让它既能完整的传输信号,彼此之间不干扰,又能过各种国家、各个区域、各种电磁标准检测,且在用户长时间的使用中这50多根线不产生质量和可靠性问题,让云台再尽可能在每一个角度受到的弹力都一致。光搞定这一根线还不行,你还要搞定几百万根线,让它们都一致,在一个一致的很小的区间内浮动。

这个事情有这么多的约束,既要又要还要,还要马上要,真的很难,而过往其实没有特别多的一些经验在这里面,至少没有在这么苛刻的要求下去实现。

《硅谷101》:解决云台的这些布线的问题大概花了多久?就这一个问题。

Matt:因为这个问题只是项目组面临众多问题中的一个,这个线从真正的到一直稳定的状态,走了可能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吧。

《硅谷101》:能感受到有多不容易。

Matt:这只是我随手举的一个小点,Pocket从头到脚都充斥了问题。回到产品定义上来说,像一代的OSMO,它是只用无线连接,但是那个时候受限于技术和射频的性能。其实一代的时候跟手机经常断连或者经常连不上,周围有强电磁干扰的时候就完全就抓瞎了。

那么二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它是有插头的,而为了兼容苹果和安卓的手机的插头,我们做了可拆卸的设计,尤其是苹果的那个插头,它是要过苹果的MFi的认证的。而在苹果的MFi的这个文档里面,它要求主机不能把苹果的MFi的插头和芯片拿下来,因为担心用作他用,变成比如说了一个类似于USB的转换器之类的。

当时我有了这些方案之后飞到Vegas,很幸运的通过一些校友和一些同事的关系约到了苹果当时负责MFi全球生态的VP,然后我就用我为数不多的英语词汇向他阐述了我的这个项目的愿景、挑战,最后说服了他相信我,帮我取得了MFi的一个豁免。

但这个周期其实也非常长,我们从苹果中国一路反馈问题,然后到了负责全球生态的VDP,最后才给了我们供应这个端子,Pocket才有了稳定的数据链路链接,真的非常不容易。

《硅谷101》:你中间有想过要放弃的时候吗?

Matt:没有,一次都没有。

《硅谷101》:我记得之前乔布斯有一段话,他说优秀的创意与产品之间是隔着巨大的鸿沟,在实现创意的过程中,想法会发生变化,甚至是变得面目全非。因为总是有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比如说塑料、玻璃材料他们无法实现,或者说有一些是工厂还有机器人做不到的。设计一款产品你得把5000多个问题装进脑子里,而且必须仔细梳理、尝试各种组合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现在如果让你自己给你设计的这个Pocket 1,还有Pocket 2的产品打分,你觉得它实现了你多少的想象?你给它打几分?

Matt:我觉得能打到9分。很有意思的是,如果将来有机会回顾Pocket的这个过程,如果有机会能观摩到Pocket在每个阶段的一些原型机、一些手板,你会非常惊奇地发现,Pocket的第一版和最后一版的体积是一样大的,这是让我非常非常自豪的一个点。

《硅谷101》:就是在体积上你没有做妥协。

Matt:我在产品定义的初期其实就想清楚了,拍得到比拍的好更重要,这个就决定了便携性的重要程度。然后你会发现,Pocket一代刨去云台的部分,它的主机的机身部分跟绿箭的那个铁皮罐的薄荷糖是一样大的。

这是在早期的一个立项会中,我们思考口袋里面究竟能容得下什么东西?然后觉得这个口香糖罐的形态又小又不侵占空间,跟AirPods这些耳机去抢夺用户口袋空间的时候也不吃亏,所以就把目标锁定在了这里,而最后我们真的达到了,这个过程真的特别的热血。

05

智能硬件产品离手机更远一点

《硅谷101》:Matt你觉得做硬件的这种产品创业跟互联网行业的一些核心区别是什么呢?

Matt:首先我不是一个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所以我的回答不具备那么高的专业性,但从一些复杂项目的硬件产品经理角度上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有几个事情比较重要。

首先,从我个人的成长角度来说,产品经理可能会有一些重要的阶段。比如说我在初级的阶段,刚从工程师转身成产品经理,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对需求的把控,我会刻意的减少“我觉得”这三个字的出现的频率,我很少说我觉得用户会怎么样、我觉得这个需求该怎么样做,因为我意识到需求的重要性,它天然就会指挥很多资源,然后去哪里。

有了对需求威力的认知之后,我就刻意对我自己施加的一个约束,我担心自己做出拍脑袋的产品,或者是用户不需要的产品,做出伪需求,做出一些自嗨性的产品,刻意减少“我觉得”。去聆听用户的声音去更开放、更有同理心,是那个阶段比较重要的事情。

《硅谷101》:那么你的的定义是从用户数据来的,还是从用户这种零散的反馈中来的?怎么去做这个产品的核心定义呢?

Matt:相对来说,数据化的用户反馈很多相对比较成熟的方法论,但是在Pocket一代我还不具备这个能力的时候也成功了,我是比较幸运的。但是在二代、三代会发现我们很难聆听用户的声音,就是用户真实的声音如何传递进来?怎么去对他们做访谈,做定性、定量的一些用研需求,怎么把它抽象出来,找到它真实的一些目的,而不是说我要一个什么功能。在这里面做一些判断和取舍是比较重要的。

举个例子,用户会到商店里去告诉店员我要一个多少功率的一个电钻,但产品经理要第一时间反应过来,他其实是想在什么场景下要打一个怎么样的一个孔?你对他的需求抽象是要更低性一些的。

第二点是在掌握了用户需求、聆听他们的声音之后,你脑子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各种各样的反馈,这个时候你的思路要是清晰的,所以你得学会做减法。非常幸运的是,在Pocket项目最开始,刚才大家应该也反复听我强调了这个体积便携性的重要性,我给了它给很高的权重。

所以做减法也是一个非常有学问、非常重要的事情。做大而全会分散你的产品的定位,让它变得很模糊,也会让你的这些用户也变得很散,你不能去对他们发力,做出他们想要的东西。组织内部也是一样,在大家的信息传递都很混乱、很松散的时候,且宝贵的研发资源被分散分摊之后,产品力就会迅速跌得比较厉害,可能会跌破及格线。

成功的产品它们往往是踩到了一些非常核心的点,而不是说非常的大而全。尤其是创新产品是这样做减法是非常重要的。

后来在这个过程里面,我觉得更初心一点的是保持热情和好奇心,它决定了产品经理在这个事情上的自驱和投入度。尤其是做这种世界上没有的、你需要把它开创出来的创新产品,你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是极大的。

你需要自己的热情去维持一个坚定的信念,自己的思想钢印,而好奇心能让你看见那些生活中往往大家习以为常但常常被忽略的事情,而抓住这些生活中细小的事情,在上面做出改变,往往就能诞生出来成熟和伟大的产品。

Jeremy:Vlog也好、短视频也好,现在门槛在逐年的降低,但我依旧觉得它跟摄影相比还是门槛高一些。我也知道您一直在努力地去降低这个门槛,您怎么看这两者之间的门槛的区别?你觉得未来会怎么样进一步的降低这个门槛,让视频或者短视频更加的普及?

Matt:我比较看好的方向其实还是AI生成,就是其实你从技术的角度横向来看整个事情的话,其实AI是个大变量。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的话,其实视频跟照片两个需求长期会共存,而AI在这里面能突破光学所不具有的摩尔定律,光学它真的就是底大一级压死人。

其实Sensor的这个感光效率还不错,但是夜间能被你捕捉、可用的光子其实就那么少。如果你一直在这条固有的思维上面去做创新,去做迭代优化的话,那么很可能就变成一个卷Sensor、卷对焦、卷镜头这么一个游戏。

但如果你跳出这个框架,用AI生成的信息,甚至我脑暴随便说,未来有这么一个世界,你只需要留下它的坐标,就可以诞生它的一年四季,然后你可以把各种亲朋好友的信息加入进去,创造出这些信息有趣的瞬间。我是比较看好这种方向的,它能突破光学,没有摩尔定律这个枷锁。

《硅谷101》:刚刚你其实你提到觉得视频比拍照的门槛会高很多,是不是指视频需要导出和编辑的门槛,但这里面如果加入AI生成,甚至一键帮你发布的话,也是成为一个卖点。

Jeremy:对,我曾经在Pocket 2上尝试了,无论是大疆的APP还是别家的APP的也好,自动帮你剪视频的功能都还是不能让人满意,剪出来的东西让我觉得不是特别的想要反复去观看。

我不知道这几年在这个技术上有没有什么改进,我也认为如果剪视频的事情能够于质量很高的自动化,可能这个领域会有更大的颠覆。

Matt:是的,有AI这个变量之后,这些事情会被迎刃而解。

Jeremy:机械云台在现在比算法还是有非常多的优势的。那放眼未来10年,你觉得有一天我们会用算法防抖来取代机械云台吗?

我自己作为一个拍视频的从业者,天天举着大疆的如影3,特别的沉,特别希望有一天我能够真正的手持拍摄,你觉得会有这样的一天吗?

大疆如影手持稳定器,图片来自官网

Matt:我觉得肯定会有的,此时此刻机械云台还没有完全的被取代掉,还是因为它在场景上面有一些先天的优势,但这些优势会被一些算法、一些算力、一些AI的方式去突破掉。真正的比如说全景相机,它做算法的裁切,角度就很可能比这个机械云台还要更广一些,因为它已经没什么死角了。

在解决了这个夜间画质的问题,再通过AI来查漏补缺之后,可能会有这么一天。而站在整个行业的发展规来看看,机械云台它从主流的摄影设备里面退出历史舞台我觉得也是个必然,因为机械云它天生还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它的可靠性就没有那么高。

你比较少能看到机械云台像Go Pro一样飞天遁地,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上面来说,更简单的东西永远是更可靠的。我是比较看好这个方向。

Jeremy:非常理解。我用Pocket 3时就会非常小心,因为感觉这个云台一不小心摔一下可能就用不了了,没有办法像Go Pro这样,或者像大疆的Action这样去随心所欲地用。

Matt:它在坚固程度上会有些差距。

《硅谷101》:刚刚你也提到了AI,我还有几个跟最近的AI硬件产品相关的问题,因为其实马上我们也会做一期跟Meta智能眼镜相关的解读。我自己非常希望您能从产品人的角度去看分析一下现在硅谷很火的Humane AI的AI Pin、Rabbit,还有Meta的Ray-ban的智能眼镜。你怎么看这三个产品?

AI Pin 和 Rabbit R1 , 图片来自官网

Matt:这三个产品里面我目前唯一购买且比较看好的是Ray-ban Meta,我已经用脚投票了。本质上还是我觉得它有很清晰的场景,它在一些运动穿戴的影像记录上有非常先天的优势。还是回到刚才我说的先拍得到再拍得好的话题上,拍得到的前提是这个设备跟人足够的贴近,在你需要使用的时候,它就在你的手边。

Pocket可能戴在这个口袋里, Ray-ban Meta是戴在脸上,用户都只需要按一个按钮就及时立刻马上实时的能开始影像创作,对于这个新鲜感的保留,便捷程度的提升,我觉得是非常好的。

而且Meta跟Pocket都是这种体积小巧,然后能非常容易融入在拍摄环境里面的设备,它天然的不会有很强的侵入感,无论是拍摄对象和被拍摄对象都会非常的自在。但他们也有相同的一些困惑,比如正是因为他们这个小小的体积,那么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所用,可能在拍摄的隐私上需要有一些机制去设计。

总体来说,便携拍摄它是Rayban Meta 非常大的一个功能点,虽然它画质确实也比较差强人意,色彩调校也不是很对我的胃口,但是我非常理解它,它和Pocket一样,都是在第一代的做了很多创新的事情,但不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产品。

Ray-ban Meta在影像拍摄角度是我比较看好的。而在AI这块,更多的还是我在国内的使用环境限制,因为它没有本地的这些非常强大的模型算力支持,所以它会有这个数据传输的这个过程。而怎么去消解等待的时间,保证这个模型传输的止痛率,让你的问题可以更快地被拆解、逻辑推演,然后给你反馈回来,这是将来需要去优化的一些部分,尤其是在国内的这些网络环境和这个特殊的场景底下。

Ray-ban Meta 眼镜,图片来自官网

总体来说我会比较看好Ray-ban Meta,我觉得它好的另外一个点是它既是Meta又是Ray-ban,就是说它既是一个有AI Native的一个大团队所做出来的比较一流、非常可用的一个大模型,同时它又是一个传统眼镜厂商带来的得到过市场验证实体产品,且有品牌的加成。

用户购买也得益于他们现在比较激进的商业的策略,我相信他们可能现在销售这么一台299美金起的Ray-ban Meta很可能是不赚钱要赔掉一部分的。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们还在坚持这个事情,我觉得这也是比较宝贵、比较长期主义的。

像AI Pin跟Rabbit,我觉得这些AI硬件回到产品策略上可能还需要他们躲得离手机远一些。他们在场景上面贴的手机太近的话,很有可能会被手机这么已经有先发优势且各方面很齐整的六边形选手去替代掉。

其实在用户的使用场景里,同一个需求只需要一个设备来完成就好了,不一定非要去单独买一个,可能算力没那么好,然后交互没那么顺畅的一个AI Pin或者是一个Rabbit,在这个角度上他们会碰到一些刚才我说到的资源错位的问题。这些小的Startup的团队,他的开发资源和Meta这种巨头相比,我相信能提供的弹药是不一样的,所以其实我不是特别看好那两个方向。

《硅谷101》:所以你是非常看好眼镜这个形态的。

Matt:作为产品经理的角度,我是更看好Meta和Ray-ban的强联合,不一定是眼镜这个形态。我觉得想做好一个事情,想做好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产品,是要脚踏实地切身的去提供一些用户价值的,而不是把用户的胃口吊得很高,但是最后交给他们一个不达标,让他们非常失落失望的产品,并承受一定量的经济损失,这对整个的资源也是一些浪费,这是应该比较极力去避免的事情。

《硅谷101》:所以是不是AI Pin跟Rabbit他们的产品设计有一点太超前了,但是比如说Meta Ray-ban它的点还是挺多的,它首先是一个好看的太阳眼镜,也可以是一个拍视频的设备,同时还可以是一个听音频、听播客甚至是接电话的一个设备,那我仅仅用它来替代耳机可能都是一个选择。

Matt:其实这个事情不难理解,我在做Pocket的早期也面临过一些类似的重大决策。

《硅谷101》:关于要不要做得过于超前?

Matt:不是过于超前的问题,就是这个产品究竟是什么?你去怎么定位它?以Pocket来说,它是一个手机的配件,还是一个脱离了手机也能用、有独立自主权的拍摄设备,我觉得这个是不一样的。

在这个过程里面,我当时在我有限的sense和一些input底下我是做的选择,我选择躲得离手机远一点。一是因为跟手机这些大厂资源的错配的竞争场景上面可能不占优,而且他们已经有先发优势,每个人都有一个手机。

更重要的一个点在于,我认为一个没有独立自主权的一个设备,它真的永远都只能是一个硬件,他是没有话语权和主动性的,他只能去做那些可能是像手机这样的设备看不上的事情,然后他会丧失很多的主动性。

所以这是为什么我要在Pocket上面要加一块屏幕,要让他能够独立拍摄,要让他能够独立记录这些事情。不依赖手机也要让他在这个工作流里能干得很好,即使是一个比指甲盖大不了多少的屏幕,但是总比没有好,有就代表有主权。

而像比如说Rabbit这种产品,它其实能提供的价值,真的手机都能提供,哪怕是像它这种小方盒子的形态,带一块时而触屏、时而有按钮的这个物理按键的这种交互,都是现在这些折叠手机所能够提供到的。

而手机上面的传感器的数量、算力都比这些现在所谓的这些AI硬件要更完善、更全面,所以说我天然觉得这些硬件选方向的时候可能应该躲得离手机尽量远一些,而找准自己本身的一些价值和定位。

《硅谷101》:讲得非常好,非常感谢Matt的精彩分享。那今天我们也聊到了一些新的智能硬件的产品思路还有想法,那我在这里也给大家做一个预告,现在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销量非常高,而且这款产品火了之后又掀起了一股关于智能眼镜的创业浪潮。接下来我们就会跟大家聊一期关于Meta Rayban智能眼镜的专题节目。请大家持续关注。

【补充信息】

Osmo:大疆“灵眸”系列的产品,包括了运动相机、手机云台、以及口袋云台相机。

Inspire:大疆出品的专业级无人机产品。

如影:DJI Ronin,为专业级或影视级摄影师定制开发的一款三轴手持云台系统。

【音频收听渠道】

公众号:硅谷101

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喜马拉雅|蜻蜓FM|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播客

海外用户:Apple Podcast|Spotify|TuneIn|Google Podcast|Amazon Music

联系我们:podcast@


联想产品经理林林:天津当地网络运营商网络故障 ZUI系统后台服务器暂时无法正常工作

4月23日消息,联想产品经理林林今日在微博称,天津当地网络运营商网络故障(光纤被挖断),导致ZUI系统后台服务器暂时无法正常工作。

搭载 ZUI 系统的拯救者手机 Y90 新机暂时无法激活,Wi-Fi 连接提示受限(实际可以 Wi-Fi 联网),在线主题,壁纸中锁屏画廊等依赖 ZUI 后台服务器的工作暂时无法使用,后台正在紧急处理中,力求尽快恢复。

发布于:湖北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8潮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