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18潮服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常识 >  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江苏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阔步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 遂宁新闻网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江苏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阔步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 遂宁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09-03 09:33:54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江苏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阔步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 遂宁新闻网 

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江苏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七个聚焦”之首,明确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今天的江苏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抓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持续注入强劲动力。8月20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场在南京举行。锚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发展目标,江苏阔步向前。

汇聚发展合力,宏观经济调节机制持续健全

8月以来,312国道无锡锡沪路至锡虞立交段工程312XX12标主体工程拉开施工大幕,泰兴市2023年雨水污水管网老化更新改造项目再获2000万元补助,从长江沿线高质量绿色融合发展到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建设,再到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应用,全省“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建设项目接连落地。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为有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江苏正不断健全完善经济运行感知分析机制,从适时出台新的增量政策到不断完善政策组合,再到健全完善政策直达机制,以政策合力为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

图片来源:无锡日报

“截至目前,江苏已有超过200个项目获得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第三批‘两重’建设项目也将于近期上报国家。”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季鸣介绍,江苏以项目建设为牵引,现已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施方案、未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首批14支规模506亿元的产业专项基金全面运营。

除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也是江苏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系列推进行动“落地有声”:截至7月底,在设备更新方面,全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19.2万台(套);推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4210部,完成老旧电梯安全评估5320台,更新电梯(含整机及零部件)1998余台;报废更新农机2.4万台(套),带动农机设备投资23.7亿元;更新供水、供热、供气管网1291公里;更新教育设备3.6万台(套)和重点医疗设备765台(套)。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全省组织开展“苏新消费”系列活动,回收废旧汽车16.3万辆、家电260万台。回收循环利用方面,形成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万余个、分拣中心近300个、集散交易市场10个。标准提升方面,完成节能、技术、安全相关标准修订122个。

随着“两重”“两新”等重大举措的加快推进,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将持续释放。与此同时,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也有利于民间投资意愿和能力的不断恢复。2024年,江苏“民营经济20条”等政策效应加速显现,上半年全省民间投资增长6.2%,占比达67.3%、位居全国第一。

“我们创新设立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库,首批200个入库项目年度计划投资648亿元,上半年已完成投资339亿元。”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党组书记沈剑荣表示,针对民营经济系列政策存在的薄弱环节,江苏将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加快实现全省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以“质”提“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是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当前,江苏紧扣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梯度联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10+X”未来产业发展体系,探索开展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制造和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争取更多集群进入国家队。与此同时,全省加快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创新两业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培育创建一批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省级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典型。

“为突出创新策源,江苏实施科技创新‘5个100’行动,围绕46个技术方向部署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聚焦类人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实施前沿技术研发计划,推动前沿技术应用及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建设。”省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处处长鄂有阳介绍,江苏还将发布年度未来产业高成长性企业名单,推进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推动更多科创成果转成产品、生成企业、形成产业。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创蓝”和“生态绿”的碰撞共生。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构建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化综合利用,大力倡导绿色节俭生活方式。

季鸣表示,江苏围绕产业结构、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推动形成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的政策体系,同时制定低碳导向的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举措,形成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市场化碳减排、ESG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为绿色转型提供创新动能和制度保障。“江苏还在打造一站式的全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全链条推动我省产品碳足迹的标准建设、核算、标识认证和应用场景开发,助力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发展新质生产力。”

畅通“双循环”,共谱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身处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叠加战略中的江苏,既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促进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前沿阵地。如何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是江苏所肩负的使命。

近年来,江苏着力推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深化实化“1+3”重点功能区战略布局,引导各地走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路子,不断丰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新型城镇化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2023年,江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全国近9个百分点,“以人为本”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全省21个县(市)经济总量迈上千亿台阶,25个县(市)上榜“2024年中国百强县”名单,上榜数位居全国第一,“以都市圈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明显优化。“下一步,江苏将继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增强现代化都市圈辐射带动力,夯实城镇化产业基础和人口支撑,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推动全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沈剑荣说。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江苏已建立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门联席会议机制,接续出台重点工作和年度任务清单,修订招标投标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部门联合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清理,2023年全省梳理政策文件15.4万份,修订、废止276份。”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改革处处长耿瑛以“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概括江苏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主要举措,“江苏将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加强与国家制度规则相衔接,紧扣核心环节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同时大力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工作,打破市场准入‘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

畅通“双循环”,做强“大市场”,锚定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这一目标,江苏步履铿锵。

“目前,全省中欧(亚)班列已开行线路24条,覆盖欧亚26个国家近80个站点,今年前7个月开行1480列,同比增长14.7%。”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党组成员王荣飞介绍,江苏将进一步深化互联互通与经贸合作,吸引更多共建国家企业来江苏投资、参与中国大市场,推动更多江苏企业高水平“走出去”。“我们努力把合作园区打造为对接国际规则、深化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加快推进‘小而美’民生项目,打造合作亮点,持续讲好江苏故事。”

让视野在更大范围内延展,“一带一路”交汇点与世界双向奔赴的同时,自贸试验区改革浪潮奔涌向前,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建设助力产品“破浪出海”,“近悦远来”的营商沃土让各类经营主体大有可为……开放潮头的江苏,激活经济发展“一池春水”。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柏丽娟 燕钰


阔步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 遂宁新闻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阔步前行的重要法宝。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制度建设鲜明贯穿其中——

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两个重要文件,形成生态文明体制的纲领性架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形成涵盖30多部法律、100多件行政法规、1000多件地方性法规在内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制定并施行《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基本建成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

改革发力,以“制”促“治”。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必须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一微克一微克地‘抠’回蓝天,北京的天儿越来越好了。”喜欢摄影的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主任李云婷说,如今在市区也能拍出夜空“星轨”,大家的蓝天幸福感明显提升。

蓝天常在、空气常新,这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蓝天保卫战”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多,我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2024年4月3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等来到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这是习近平同大家一起植树。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必须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框架。

深远擘画,全面部署——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

“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015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2018年6月和2021年11月分别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2021年9月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2023年12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

有关部门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监测、河(湖)长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碳足迹、碳交易、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领域印发了专项改革文件,全面、均衡地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一系列配套制度相继出台,数十项改革方案接连实施。聚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等八大类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发力,为护佑绿水青山筑牢根基。

系统推进,标本兼治——

在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注重改革的点面结合、标本兼治,注重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向系统集成、全面深化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

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让生态环境质量成为硬约束;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发挥绿色经济政策引导作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创造性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

我国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一项项改革创新之举落地生根,共同筑牢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石。

法治护航,扎实有力——

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只有实行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进入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立法实现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

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确立了生态文明的宪法地位。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定修订20多部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等领域:制定湿地保护法,修改森林法、草原法,制定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保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专家表示,这将有助于整合完善现行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体系,强化美丽中国建设法治保障,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新时代以来,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注重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越织越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

“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问题突出”“建筑垃圾随意倾倒破坏生态”“部分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不力”……今年5月到6月,第三轮第二批7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云南等7省(市),统筹开展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并曝光28个典型案例。

2024年7月22日,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南河青峰镇台口村区域山峦叠翠,蓝天白云与碧水清波相映成趣,一河净水直入长江流域。张启龙/人民图片

各督察组既关注长江经济带流域性整体性问题,以及生态环境共性问题,也找准各省(市)突出问题,坚持动真碰硬,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查实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关省(市)将督察作为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大力推动整改落实。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法规制度,坚持运用好、巩固拓展好强力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等做法和经验。”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正是关键一招。

——强化制度执行,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的刚性和权威必须牢固树立起来,不得作选择、搞变通、打折扣”“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解决一些地方多年的生态环境“顽疾”,成为督促地方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从2015年底在河北开展试点,至2022年6月,两轮督察完成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个国务院部门和6家中央企业的全覆盖。去年11月,第三轮督察全面启动。

——聚焦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啃掉“硬骨头”、消除“老大难”。

广东省汕头市,练江碧波荡漾,“一江白练”美景重现。曾经,受到严重污染的练江,漂满水葫芦的水面“远看像草原”。2017年4月,练江首次被督察点名,一年后督察“回头看”,继续盯住练江污染治理问题。广东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发力,加大练江污染整治力度,补上环境整治欠账。

当地负责人表示,练江长期积累下的污染,曾经让大家望而却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唤醒了整治练江的责任意识,过去不敢想、不敢做、做不了的事情,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重大突破。

2023年11月25日,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将/人民视觉

青海木里矿区对渣山进行刷坡整形和种草复绿,对采坑进行边坡治理和回填;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44宗矿业权全部分类退出,逐步恢复水草丰茂、骏马奔腾的风貌;陕西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已拆除并恢复植绿3700多亩,基本完成生态恢复治理……

——既着眼于挖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病根,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11省(市)累计腾退长江岸线457公里,长江干流水质连续4年保持Ⅱ类;上海市杨浦滨江占据一线江景的传统“工业锈带”,改造成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向“生活秀带”转身。一批违法违规项目被依法处置,一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一批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发展。

——把群众的“小问题”当作关注的“大事情”,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水体黑臭、垃圾乱堆、油烟异味、噪声扰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仅聚焦“硬骨头”“老大难”,也将“镜头”对准困扰群众的“身边事”“小问题”。督察组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举报受理、转办、核查、督办、回访工作机制。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

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如今,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不断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深入推进,“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全方位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我是金华市生态环境局,在监管平台发现你辖区柔卉针织有限公司在线数据异常突变,请马上到现场核查处置。”

今年5月5日,接到市局核查指令后,义乌分局执法人员马上赶赴现场。通过分析现场数据,调取监控视频,查实该公司有关人员发现在线监测数据超标后,人为干扰了自动监测设备,现案件已移交公安机关进一步办理。

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到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从建立正面清单制度,到借助高科技手段精准执法……我国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不断加强,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判断,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标定航向。

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解决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依然要靠制度、靠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扎实推动各项改革目标任务举措落实落地。

——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方向:“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

今年7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这是生态环境领域促进新质生产力“1+N”政策体系的N个文件之一。

“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我们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建设单位通过调整优化选址有效避让了生态保护红线。”云南省丽江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科负责人谭迎说。在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密密麻麻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今年3月,分水岭7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根据区域环境承载量、功能用途等建立“绿色标尺”,投资建设项目选址心中有底,监管部门准入研判心里有数,确保企业环保高水平、发展高质量。我国已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近万个,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黄承梁表示,《决定》围绕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将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基础。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系统性和科学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支撑。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则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也是从源头上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023年4月25日,海南鹦哥岭腹地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革新村村民在管护茶树苗。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腹地,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革新村,一垄垄茶树绿意盎然。茶农符亚玉忙个不停,“这里一年四季都产茶,我家苗圃预计能带来收入4万余元。”

白沙茶业协会秘书长汤适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一片片‘绿叶’,都能变成致富‘金叶’。”

“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决定》中提到的一项项改革举措,瞄准生态文明体制的薄弱环节,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将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保障。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这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广东省佛山市开展产品碳标签促进低碳发展试点,核算产品碳足迹,为符合条件的企业产品颁发证书,引导低碳生产和消费;

四川省泸州市推出“绿芽积分”小程序,建立个人碳账户,把个人的低碳减排行为量化,变成人人看得见的“碳钱包”、碳资产……

前不久,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列出22项主要任务,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推动碳足迹工作落细、落实、落地。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今年上半年,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神州大地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表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也是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着力破解生态文明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利于推动构建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阔步新征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必将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本报记者董丝雨、窦皓、李茂颖、王云娜、孙海天参与采写)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热门阅读排行
© 18潮服网